首页单元作文初三下册单元作文

初三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

单元:初三下册第三单元 /更新:2022-12-31 19:06:28

写作指导

  • 写作要求
  • 写作提示

布局谋篇

布局谋篇是在审题立意、选材之后,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谋划。如果将谋划的内容简要地记下来,就是列提纲。列提纲有助于理清思路,把握全局,避免写作时信马由缰,偏离文章的主题。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布局谋篇呢?

首先,要围绕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对材料作全面的梳理,拟出全文的框架。材料的安排要各得其所,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层次结构要清楚,即所谓“言之有序”。某个材料放在什么位置,是详写还是略写,要依据与主题的契合度、可能发挥的作用等来安排。这时可利用一些形象化的图示帮助构思,拟出合理的框架。比如,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就可以用下边这个图示让自己的思路明晰起来:

可以用并列的结构,依次写家乡的街区、建筑、风俗、名人、历史等。可以就其中某个方面进行详写,比如,将家乡的建筑作为重点,从建筑的外形、内涵、历史等角度详加介绍,其他方面则一笔带过。这样有详有略,繁简得当,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其次,在拟定框架之后列出写作提纲。写作提纲是在简单的框架图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简要的文字明确文章的全貌,包括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部分怎样展开、如何承接与过渡等,要尽可能考虑清楚。比如,文章开头是作者叙述的起点,往往也决定了文章的“调子”。可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也可曲折入题,借诗词歌赋渲染气氛,借故事、道理等引出主题。文章的结尾,可直抒情怀,深化主题;可出人意料,不落窠臼;可含蓄蕴藉,令人回味;等等。总之,要根据文章主旨、体裁、题材等做全面考虑。完善的提纲有助于我们一气呵成地写完全文,避免出现边写边改以致文气不畅的情况。

写作实践

一 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片。试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 字。

提示:

1. 在你熟悉的范围内确定写作的具体内容,或景点,或物产,或名人,或民风民俗,所选对象要足以代表家乡的某种文化、风貌或精神。

2. 前面的图示可以作为参考,看看如何进一步展开,使内容更加丰富。

3. 在图示的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自定文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不少于 600 字。

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还是为了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分享。”

提示:

1. 认真分析材料中“付出”“享用”“分享”的含义,确定文章的立意。

2. 根据立意,搜集相关材料,并确定所用的材料。

3. 斟酌材料使用的先后与详略,列出写作提纲,并据此写作。

三 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请以《在路上》为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 字。

提示:

1. 认真审题,想一想“在路上”的含义,确定合适的立意。

2.“在路上”可能引发你很多联想。构思时要思考材料与立意的契合度,恰当选取材料。

3. 根据布局谋篇的要求,先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互相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再根据同学的建议,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写作。

指导一:文章结构的四种常见方式

文章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有物、成理需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之上,这“序”就是结构。文章好的布局体现在合理的结构上,要使作文达到结构合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纵式结构法

这是记叙文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进程和材料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来安排写作的先后顺序。如满分作文《惊蛰》一文写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心灵世界,接触到了那隐藏于心灵深处的爱。一个小小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宽厚和蔼、善良真诚的“先生”。

二、横式结构法

此法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当中,它的特点是文章所选用的材料之间有一种并列关系。

如满分作文《春分》一文,运用横式结构法,“春分”联想到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公正地看待“背上了千古骂名”的曹操,分别从政治、军事、文学才华三个角度分析曹操的历史功绩,逐层揭开曹操的辉煌一面,慢慢穿透了一代英雄的灵魂,

三、总分结构法

顾名思义,先总说后分说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总”,是对“分”或者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往往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而“分”,则是对“总”的扩展,是文章内容的具体展开。“总分结构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既可以先分后总,也可以先总后分,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灵活选择。如中考优秀作文《母亲陪我长大》一文,就是先总说“在我走过的十五个春秋中,我觉得最值得感激的还是我母亲”,然后用“锻炼”、“信赖”、“松压”作为小标题,从“童年锻炼”、“恋爱风波”、“考前放松”三个方面来具体分说,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对子女的信赖和良好的家教方法。因此,获得高分是理所当然的了。

四、小标题结构法

运用小标题的结构方法,把文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会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满分作文《春分》分别以“2003年,我们十三岁”、“2004年,我们十四岁”“2005年,我们十五岁”“2006年,我们十六岁”等小标题连缀全篇,结构严密、构思巧妙。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我们常用的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它们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根据需要去选择恰当的方法。

指导二:几种常见的结构类型

结构的具体方式虽然是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但它们又都具有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常见结构类型主要有事件发展式、方位变换式、情感跳跃式、意识流动式、电影分镜头式、复合式、论证式、规格式等。

一、事件发展式

这是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它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进行结构的,它把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作为文章的线索,体现一种时序性,使文章层次安排的顺序总体上与事物发展的次序相一致。这种结构方式,既符合事物发展的本身进程又能使读者获得脉络清晰的感觉。

二、方位变换式

这种结构方式以时间的推移空间位置的转换来组织全篇文章,体现一种存在性。较多地出现在参观、游览或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性文章中。

三、情感跳跃式

这种方式以作者的认识发展和情感走向为线索组织材料。其结构往往是起落有致,严整和谐,全文笼罩着一种抒情气氛。如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先写对“丑石”的“遗憾”心情,从丑石的模样、质地、功用等丑而无用来组织材料,极言其丑,说它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感情压抑低落。然而因一位天交学家的到来,发现这石原是“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给了先祖以“光明、向往、憧憬”的陨石。于是作者感情一转而为“惊奇”,“原来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感情大起。紧接着,感情再次飞跃升华,“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丑石的伟大”,“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由“遗憾"到“惊奇”到无限的崇敬和无限的“愧疚”。感情大幅度跳跃,作者以此为轴,编排材料,格局虽小,而波澜顿翻,富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意识流动式

即以意识流动为全篇的结构方式,构成一个结构系统,这在一些“意识流”或(心理分析)作品中经常见到。这种结构方式,一反传统的“线”式结构,而呈现出“辐射状”的“圆圈”,故又称为圆圈形结构。它以人物心灵为聚光点和结构轴心,以人物的思想、意念为辐射线,跳跃地组织画面。它在反映人物内心世界方面,能容纳比“线”式结构复杂多的内容,能多层次、多变化、多角度地构制入物心理的立体结构,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把几十年的经历、千里万里内外的事情,全部笼罩在人物头脑里几个小时的意识流动之中。比如英国意识流代表作家维古尼亚·沃尔芙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以一个女人的心灵为端点,看到墙上一个斑点,思绪“一哄而上”,四散流动,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只蜗牛。

五、电影分镜头式

这是借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根据立意,把不同的场景、画面巧妙而紧凑地组合在一起。这种结构方式也能使结构充分发挥功能,比单一的事件发展式、方位变换式的自由性要大些,也更严谨和谐。有一篇名叫《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通讯,就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种种事情巧妙地剪辑组合在一块,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的表现效果。

六、复合式结构

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主人公,情节线、故事等等组成,以产生比原材料更大的整体功能。这有三种类型。

并列式。以两个主人公为中心的不同情节始终并列地对等地发展。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它围绕缴粮和砍树两件事,打乱时空界限,把老寿和老韩在战争年代和建设年代的不同时期的故事交错进行,两条情节线如编织发辫一样互相发展,对比强烈,映照分明。这两个故事“复合”后,把历史和现实、正确和错误、困难与希望、阴暗与光明、歌颂与暴露等熔于一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耐人咀嚼。

套环式。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有些是连环的、有些是包孕的,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如《挣不断的红丝线》中傅玉洁和老齐的婚姻问题是构成全篇的大故事,里面又包孕着两个小故事:一是傅玉洁和苏骏的结婚离婚,一是傅玉浩受工宣队长铁师傅的纠缠。在傅齐婚姻故事的外面,还有三个附着于斯的小故事:一是马秀花与吴政委结婚,一是马秀花的媳妇“小美人”的优越生活,一是傅玉洁的女儿仍要“走自己的路”。这就构成了故事之间的包孕和连环相结合的复杂结构,使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蕴意多性多义,极为复杂。

网状式。几个中心、几个故事交织在一起。如王安忆的《小院锁记》写了四家夫妻的爱情、生活、理想、志趣等,可算小院生活面面观。作者将它们交织成网,多方面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彩多姿。

论证式是议论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它根据提出问题,分析论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体程序布局谋篇。

此外还有规格式。规格式是指应用文的格式而言的。应用文中,无论“常用体式”,“规章制度”,“公文程式”或“专用文体”都有一定的结构程式,都有固定的程序规格,必须依此组织编排材料。

指导三:常见几种实用的结构布局技法

文章的构思布局是指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具体地说,文章的构思就是对头脑中的材料作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分解和组装,使之有序化、凝聚化、最优化、最美化,包括精选题材、提炼主题、设计人物、编织情节、安排结构以及探索最适当的表现方法等。下面是在常见的结构类型基础上衍生的实用的结构布局技法:

一、板块组合法

所谓板块组合,就是把文章中准备采用的材料,按照其固有的特点或规律,分成一个一个的板块,然后按照一定方式排列在文章中。

二、笔锋突转法

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三、蓄势突转法

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式,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式,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四、抑扬相生法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地“扬”。

五、巧设悬念法

悬念是作者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故意设置疑团,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关注,使其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的心理。运用悬念要注意有“悬”有“释”,在“结”与“解"之间,要让读者百般猜测,经历紧张之后,再解开扣子。为了创设好的悬念,在写作时,往往插入一些情节,紧紧攫取读者希望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

六、创设误会法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双方的误解(或一方对另一方的误解)。作文时,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让情节跌宕起伏,情感波澜层层推进,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这些构思方法是最常见、最实用的。凡事,都是熟然后生巧。只要有意识地去练习,其实是很容易掌握的,而且熟练之后你可能会不经意间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时使用几种构思方法,实现结构的创新。

指导四:文章结构的四个原则

文章结构布局一般原则如下:

第一、结构要完整

完整,指的是匀称饱满,首尾圆合。它没有缺头少尾、主干不全的情况,也没有七零八落、残缺不全的弊端。全篇文气连贯一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今,作文对文体的限制越来越小,适用文体越来越多,不少题目可用记叙文、议论文等一般文体,也可用散文、小说、剧本、诗歌、寓言、童话等文学体裁,还可用书信、启事、布告、广告、食谱、图表、诊断报告、实验报告、记者采访、新闻报道、现场演讲、法庭审判等体式。但不论选用什么文体,都必须要有标题,首尾俱全,而且必须符合文体的结构特征。例如书信,就要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几个部分,且要正确地书写在确立的位置。自选文体因人而异,原则是自己擅长又有创新,以便得心应手地安排文章的结构。结构残缺是作文之大忌。如果缺少标题或结尾,对文章的表达效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结构在完整的同时还要求匀称。古人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要漂亮醒目,引人入胜;主体要内容充实,丰富饱满;结尾要短小精悍,刚劲有力。

第二、结构要严谨

结构严谨指的是结构的周严缜密,无懈可击。思想是严密的,没有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的情形;组织是严密的,没有颠三倒四、破绽百出的毛病。对事物的来龙去脉,因果联系反映得准确清楚。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层次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清晰。层次合理清晰,结构才能严谨。作文层次欠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段落划分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段太多,以致文脉混乱。二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都反映出作者写作前缺少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也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作文的结构更强调“美”。结构美的内涵很丰富,严谨是美,自然是美,摇曳多姿是美,立体呈现是美,意识流动是美……

古人写文章讲求“言有物,言有序”,即不仅要有丰富、具体的内容,同时还要有合理的顺序。

一般说来,记人叙事的文章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写景状物的文章常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安排结构;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结构;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当然,文章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应该富于变化。近年不少优秀作文采用小标题标示文章结构,即把文章内容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设置一个别致的、能够统率和凸现本节内容的小标题,让读者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尽快把握文章的精粹。如作文《做个有心人》,安排了“心随诗情”“心随乐感”“心随心律”三个结构相同、语言简洁的小标题,紧紧围绕“有心人”分别写了诗歌、音乐、离别三方面内容。不仅体现出巧妙的构思,而且使文章层次清晰。三个小标题前后关联,自然过渡,非常巧妙。

第三、过渡要自然

俗话说:“过河要架桥。”写文章也是如此。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用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巧妙的衔接。过渡就如同上下文的桥梁,离开了必要的过渡,文段与文段之间就会脱节,巧妙过渡,方能使文章结构完整、周密、饱满、圆润。

一是词语过渡法。词语过渡就是在需要过渡的层次或段落之间,根据上下文或者思路的转换,用一些表转折的词来完成前后文的衔接与转换。这些词语,我们通常称之为“过渡性词语”。常用的过渡词,有连词,如“因为”“所以”“但是”“可是”“而且”等;副词,如“不过"“固然"“其实”等;有方位词,如“以上"“以下”等;序数词,如“其一”“其二“第一”“第二”等。作文中经常会使用到的过渡短语有“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这样看来”“一言以蔽之”“概而言之”等。过渡词的使用相当广泛,因而在使用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准确地选用。美的过渡词,在内容上与上下文不但紧密契合,而且浑然无迹,读者明白它是过渡,却又觉得不仅是过渡。就像桥梁,不单是用来行走的,还是一种美的呈现。

二是句子过渡法。句子过渡,就是在需要过渡的层次或者段落之间,用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来完成上下文意思的转换以及前后文字的衔接。如作文《良师》共有四段,过渡不仅巧妙,而且十分简洁。第一段结尾是这样过渡的:“要知道老师怎样,让我先说一段故事吧。”第二段开头的过渡是:“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第二段结尾的过渡是:“风停了,雨住了,老师走了。”第三段是一个过渡段:“老师走了,走进我的心里;老师“又来了,来到了我的面前。”第四段开头的过渡是:“面前的老师又换了一副包公脸”。第四段结尾的过渡是:“包公默默地走了,带走了我的万千思绪。”这些过渡,既巧妙新颖,又干脆简洁。它像缝合衣服的彩线,将全文连成了一个缜密的整体,也为快速行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可见,过渡句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是段落过渡法。段落过渡就是在需要过渡的层次与段落之间,用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独立段来完成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标题上用介词把两个重要内容链接在一起,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文章既要写百草园的生活,也要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而在文中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进行了十分巧妙的过渡:“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样使两个部分的内容前后关联,浑然一体。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前后要照应

照应又叫呼应,是指文章中曲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缜密,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呼应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首尾呼应、文题呼应、文中呼应等形式,下面分别举例解说。

1.首尾呼应。这是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的方法。各类文章均可应用。它能使文章过渡句可以放在一段之末,起启下作用;也可以显得连贯、严谨、和谐、统一,能增强文章合力。如课文《背影》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首尾作了很好的呼应,既概括了全文,在结构上又给人以整体感。

2.文题呼应。这是指行文中的各个部分、全部内容都与文题相呼应。行文与标题的照应,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有力的表现,清楚明了地表述出文章的主题。上面提到的《背影》,作者在开头、文中、结尾,就曾四写背影,呼应文题,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文中呼应。这就是俗话说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中前后文字有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可使结构严密,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如作文《与心共舞》共5段,5个段落的起始句分别是:叫“与心共舞,让微笑作它的舞伴”“请微笑,它是夜空中最绚丽的一颗明星”“与心共舞,让自信作它的舞伴”“请自信,它是直达快乐的通行证”“微笑,于是悲伤烟消云散;自信,于是忧愁销声匿迹”。这些句子都是紧扣主题行文的,脉络分明,一目了然。

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通过作者的构思,在文章中有层次的反映。因此,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再现,它体现了作者由认识事物、掌握其规律性,一直到构思成文的全过程。一篇文章结构的完整、严谨、优美,是和作者思维的严密性、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分不开的。

优秀范文

初三下册第三单元

相关主题

家乡的名片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