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大全小传作文

万方多难 此登临 ——诗圣小传4800字

初一 · 4800字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题记

杜甫,字子美。

于公元 712 年生于河南巩县城东的瑶湾。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蒸蒸日上,洛阳在高宗末年成为了第二个国都,在武则天称帝后更是显得极尽繁华,粮食富足,人们过着理想中的日子。当时的杜家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宦世家,杜甫在这种四处洋溢着诗文思想熏陶的环境中慢慢成长,受着良好的教育。而杜甫,是一个典型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别人家的小孩”,他所付出的汗水和他不同于常人的天赋使他早早地就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真正做到了自己诗中所写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奥的文字使同龄人百思不得其解,却让文人们看了对他敬意三分。这一切早早地为他以后的人生,为他“诗圣”这个“圣”字,奠定了一层厚厚的基石。

人其实常常这样,当自己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安于现状了。毕竟如果有机会,谁不想亲自验证一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呢?杜甫亦是如此。

公元731年,杜甫开启了他的旅程。他从故乡洛阳乘船出发,此行的目的地,是江宁。来到一个崭新的地方,来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处处都是美景的江南,此时的杜甫,有年轻的拼搏劲,又生活在这样一个舒适安逸且温柔的地方,仿佛天天都有游不完的山水,有写不完的诗词。他的世界在这样的剧烈且急促的方式下,一下子开朗了,从欣赏山水画卷,到了完全浸泡在山水中。可正当他游兴正酣的时候,洛阳的来信却开始催促他要回家乡参加考试了!此时正是735年,这一年,他依依不舍地与热恋中的江南告别,回到家乡,参加考试。正当他考完在家里等着如何庆祝自己夺得进士的时候,一盆凉水毫无征兆地泼在了这个少年正燃烧的头顶——他,落榜了。

然而他却在短暂的烦恼中,他又开始了第二次游山玩水——齐赵之游。途中,他结识了不少文人墨客,或者是知己好友。在来到泰山游览时,他写下了如今人们可以读到的第一首杜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时的杜甫,望着泰山的雄姿,望着国家的大好河山,诗句中每一个字都在展示着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少年的气派,青春的冲劲,蓬勃的朝气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昭告天下:这世界上,就没有我杜甫跑不过去的山!所有的困难,都不是问题!我连泰山都登过,还会害怕什么?此时此刻,杜甫的身上散发着耀眼的曙光。

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了。两个人结伴共游梁、宋。748年两人又一次相遇,这一次两人共同寻仙访道,谈论诗文,结下了无比深厚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回到了长安。渴望可以走进官场,尽己所能地为百姓造福。可惜当时的社会对他毅然say“no”。拒绝清醒的人来告诉玄宗,国家已经往下坡路的方向开啦!他矛盾又无奈。矛盾是因为他心里恨透了这腐败不堪的官场,但是却又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造福平民百姓,而无奈是因为他的仕途毫无进展。于是,他便开始做“两面派”,让自己的烦恼在悠然生活中飞逝,却又时时盯着长安城里传出的一件件事情。

事情稍有转机是在751年,杜甫算好了时机,在大型庆典上献上心血大作《大礼赋》。从表面上看,这片心血并没有白费,可是实际上,在玄宗皇帝的几句赞扬后,他好不容易渴望“求”来的仕途还是被宰相李林甫拿着锥子,一下子打成了一团碎末。

此时的唐朝已经驶入下坡路,还是跟每一个衰落的王朝一样,皇帝昏庸,奸臣夺权,苛捐杂税,战争不断。杜甫的心情和他的国家一样,也走了下坡路。

一天,他来到长安西南渭水畔,忽听见车声辚辚,战马嘶鸣,一大批新入伍的士兵,从咸阳桥出发,开往边疆。其中有十五六岁的小兵,也有头发花白的老兵。一群送行的人哭做一团,境状很是悲惨。杜甫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挥笔写下一首《兵车行》,对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谴责了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诗中写道: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随后,他又为出征士兵写了一首《前出塞九首》,用以反映征夫的心里痛苦及对战争的埋怨。“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却感化不了统治者的心灵,不能让他们下令放下武器,停止战争。

在长安呆了十年的杜甫,亲眼见证了国家兴亡,也对上层社会中的种种腐败心知肚明。于是他便再次提笔,写下《丽人行》,扒开了唐玄宗时期的种种见不得光的腐败奢靡。

755年,他接到了人生的第一封聘书:出任河西县尉。可是杜甫却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随后,朝廷又发来任书,要杜甫担任右卫章府胃曹参军,主要任务是守兵甲器仗,管理门房钥匙。这种工作收入甚微,地位极低,但是十分自在且可以解决生活拮据,于是杜甫便从命了。在回家探亲的路上,他听到了骊山华清宫正传出响彻云霄的音乐声,住在里面的,正是避寒的玄宗皇帝和贵妃,想到回家路上看到的饿尸遍野的场景,又看看远处。他提笔,写下了这句令人过目不忘的令人震撼的千古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一回家,就听到了哭声,这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回想起在长安十年的种种,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又想到自己可怜的儿子被活生生饿死了,他不禁落泪,提笔,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还没等杜甫从悲痛中缓过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在第三年的春天,长安沦陷了,他提笔,写下了有一首人人皆知的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这年的9月,长安被收复了。11月,杜甫回到了这个地方,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在两年后的春天,他在从洛阳返回华州的路途中亲眼见证了战乱给百姓们带来的无穷灾难以及人们忍辱负重的场面:从洛阳到新安,又见到吏卒气势汹汹地抓人当兵。为了保住洛阳,必须补充兵力,而够当兵的都已走了,现在却只能让更年少的去当兵。杜甫于心不忍,但又想到战争需要,大家都是无奈的。杜甫怀着痛苦的心情写下了《新安吏》,用于安慰士兵安心服役。

在潼关,杜甫见士兵在筑新城,又联想到了 756 年元旦,潼关守将哥舒翰本来准备以坚守来迎敌,结果因唐玄宗促战而冒失地出关迎战,结果全军覆没,教训惨痛。于是杜甫又写了一首《潼关吏》,警告守关者不要轻易出战。这充分体现了杜甫时时刻刻在为国家操心。

杜甫到陕州石壕村时,他又见到官兵到处抓人的事实,男的没了就连老妇人也不放过。于是杜甫写下《石壕吏》,无情揭露封建王朝的残酷,歌颂人民忍痛负重,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提笔,“三吏”写成,再提笔,《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别”也完成了。这“三吏三别”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了真挚的情感,面对国家的衰弱,百姓们一个比一个活的苦不堪言,这换做是谁,也会痛心吧!

在这年的夏天,杜甫因为过于痛心,于是便放弃了职务,在一个被皎洁月光所笼罩的深夜,杜甫翻来覆去无法入眠。他想起了自己的兄弟,曾经他们同行,同吃,同住,同喜,同忧。可是谁又曾意料到他们俩如今会是这样的处境:“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啊!这令人悲痛欲绝的战乱啊!不仅仅让无数百姓遭殃,国家战乱,更是让他们这样情浓于水的兄弟相隔异地,能共享的,只有这一轮散发着淡淡光芒的明月。凄凉、愁苦、心酸,一时间,杜甫的脸上照着白白的光中,露出了几点星星。

在几经辗转后,他来到了成都。初到成都,他便提笔写下《蜀相》一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来,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一座草堂建成了。这就是如今还每天被上千游客观赏却少有人能看透的“杜甫草堂”。

这是让杜甫快乐的一件事,也是少有的开心事。因为杜甫,杜子美,他再也不用漂泊各处流离失所了,因为最起码,他有这样的一个院子,作为自己受伤心灵的慰藉所。他这次是满怀希望地提起笔,一首虽然不出名但是对杜甫有重大意义的《堂成》跃然纸上。随便摘抄几句就能看出草堂的精致,杜甫的专心认真以及当时真心的欢悦: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但是杜甫是永远被老天爷考验的那个,这逍遥日子没过多久,帮助他的朋友一个个离开了,再加上正值梅雨天气,杜甫的心情也转为了忧虑。作为依靠的楠树倒了,寒风卷走了草房的屋顶,生活仿佛又回到了“正轨”,惨不忍睹。草屋被吹倒后,杜甫再次提笔,又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最让人动容之处莫过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61 年 3 月,史朝义和他的部下合谋杀了他的父亲史思明。而后来官兵收复了洛阳,史朝义自缢身亡。杜甫听说安史之乱的残兵全投降,又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欣然提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下子倾吐出了心头郁闷,由哀转变为狂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后来杜甫从幕府回到草堂,正是春节时候。春节气氛热闹,因为杜甫闲来无事,便患上了乡愁。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真是感慨万千啊!

转眼到了暮春时节,杜甫心情更抑郁了,这几年来,才情并茂的好朋友一个个死去,文坛没了豪杰,文章也不会再有好的,生活接济越来越少,所有这一切怎不让杜甫忧伤哀愁?尤其是严武的死,使杜甫决定离开成都,乘舟东下。

但是杜甫的身体却不允许,再加上心病过重,很是疲劳。他的胃病、 肺病、 腿病都先后发作了。由于生病,杜甫在途中走走停停。在休养时,杜甫又得知严武死后的四川又发生战乱,人们生活又被弄得很凄惨,外族同时乘机入侵。杜甫的忧心忡忡丝毫不改。

770 年 4月,他漂泊到了江南一带,这个他曾经壮志凌云、在泰山山顶指点江山的地方。可,如今......世事变迁啊!自己也活成了这样,没能实现当初的雄伟志向,变成了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头。洛阳、长安、骊山、陕州石壕村、成都......他回忆起过往,却不能像云烟那般轻飘飘,正当他呆呆地坐着,那双被抹上一层灰但是却依然在散发光芒的双眸望向远方,很远很远的远方。

那光,是暮光。

他翻阅起自己的诗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正当杜甫拭泪之时,却刚好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开,竟是乐师李龟年!两个几十年没见的好友一见面便无言,只相视。杜甫的泪水却再也憋不住,像小孩子一样,一个老叟哭了起来,他活的好累,四处奔波,是国家由盛转衰却无能为力的旁观者。但是他又笑了,笑他自己能在生命的句号前再加上一个感叹号。

这是杜甫最后一次提笔。

他长舒一口气,写下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 逢 君!”

在一叶孤舟上,这个传奇的生命,被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诗圣”杜甫,于公元770年,卒。

引自:小传

查看全文
相关主题:杜甫 小传 写人 初一

作文点评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