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大全

我的家人传记集12559字

初一 · 12559字
我的家人传记集
原创 实中2022级11班 慈溪实中2022级11班
序言

沐浴着阵阵秋风,包含着殷殷希望,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了语言的水滴,它汇成一条小小的溪流。当这小小的溪流跃出创作的山谷时,《我的家人传记》也出版了。

我们打开这本作文集,当我们用心去触摸这些稚嫩而鲜活的文字,我们内心的尘垢会被慢慢地拭去,我们的内心充盈着感动,我们被文字牵引,被长辈们的艰辛、真诚、美好、善良感动。每一滴水都闪耀着太阳的光辉,而每一篇作文,都会折射出同学们的善于捕捉。于是,我们发现,虽然他们还未能写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章,但我们坚信,只要用爱相伴、用心聆听,他们就可以用手中的笔写出使人深受感动的父辈、祖辈故事。

在这里,《我的家人传记》记载了长辈们的成长艰辛、期盼、渴望和梦想;指引我们正确的学习方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沸腾我们的欢乐、幸福和思想。 《我的家人传记》是初二(11)班同学们的第三本作文集,它汇集了同学们的汗水,饱含着许多优美感人的文章。本期的作文主题是“我的家人传记”,那是父辈、祖辈们的成长故事,涌动出他们的真情与个性,深刻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从这些文章中看到了新中国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父辈、祖辈们的艰苦奋斗、默默奉献……

在此,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珍惜当下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一步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以便将来能像父辈、祖辈们一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阿爷小传


陈可钦

我的爷爷1957年2月10日生于浙江慈溪。

爷爷有五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老七。8岁时,爷爷去读小学,毕业后本来还想继续求学,可是一来受“文革”影响,二来家庭负担不起。爷爷从来就善于体谅别人,也不强求,留家里帮大人们干起了农活。

16岁时,爷爷开始在村里的玻璃厂做“安瓶”,后来又开始做复杂一些的玻璃仪器,比如烧杯、烧瓶等等。

20岁时,因其三哥结婚而分家。爷爷只分得了一间简陋的泥房。但是爷爷毫无怨言,他体谅父母的艰难和哥嫂的不易。他踏实能干,在玻璃厂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少许积蓄。24岁相亲遇见了奶奶,这一年就结了婚。

过了两年,父亲出生了。家里的事都由奶奶来打埋,爷爷轻松了不少。而父亲的出生又使爷爷对家多了一份牵挂,工作更努力了。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谁知,天塌了。

1984年,一种叫“塑料”的玩意儿横空出世,直接将玻璃淘汰了。年仅27岁的爷爷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不得不离开自己赖以生存,奉献了自己11年岁月的玻璃厂。家里可还有两个人要养活,这一下没了经济来源,爷爷急得团团转。先去做了几个月小生意,后来又去塑料厂工作了几个月。当时社会改革,实行土地分包到户,爷爷又忙着打理庄稼。坚强的爷爷凭一己之力,将这个濒临危机的小家又拉回了幸福发展的轨道上。

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爷爷去亲戚家给建房子的泥瓦匠们帮忙。泥瓦匠师傅见爷爷年轻力壮,老实勤奋能吃苦不说,办事利索,还有难得的仔细和耐心。于是乎爷爷成了一名泥瓦匠学徒。没过多久,爷爷就学成了。不但包起了小工程,还收了好几个徒弟。这一干,就是40年。

近几年,爷爷虽然还会偶尔去做泥工,有人请他帮忙也不好推辞,但已没有精力去干更多别的事了。闲来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果树,打理花花草草,天气适宜便去钓一整天的鱼。

爷爷为这个家劳一生,现在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好好享受生活,干自己喜欢的事了



我的爷爷

陈星宇

我的爷爷,1955年出生于慈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慈溪人。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是太爷爷对爷爷一直说的话,也是让爷爷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所以,在1961年早早地就上了小学,可惜好景不长,文革的到来,他不得不辍学和太爷爷一起干活,他每天早早起床就开始工作,是干活的一把好能手,可是晚上却很晚睡觉,只因想再看一会书。

为了改善家庭的贫困面貌,1971年,爷爷来到了工厂打工,每天兢兢业业,努力奋斗,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一丝不苟。有时还用他聪明的脑袋让工厂一次次的从困境中走出。“这个后生可畏啊,是个人才呀!”厂长时常称赞他,还在生活上周济他。1978年随着邓小平的改革东风,许多年轻人凭着自己身强力壮纷纷上马,一生要强的他也辞去了他那稳定的工作来到广州。

来到广州他四处碰壁,在外闯荡徘徊足足待了四年,最后迫于无奈准备回乡时,一通电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获得了创业的许可。于是他立马将火车票退了,回到自己准备要退掉的出租屋,并且调整好心态,换上一套新的行头,开始寻找新的商机。

1982年的秋天,他成功接管了一家酒水公司,生活的光景也慢慢好起来了,可谁知,公司出现了内鬼,将相关配方低价卖给他人,市面上也就出现了大量的盗版,因为盗版以价格低廉,口感相同的特点博得了顾客的欢心,虽然最终盗版商和商业内鬼们都锒铛入狱,但公司无法负担这沉重的打击,最终还是倒闭了。这件事过去之后,爷爷不但没有沮丧,反而还坚信天无绝人之路,又再继续找寻商机。

在1986年,爷爷经朋友的介绍来到上海,开始玉石生意,本来他对这门生意原本不抱大的希望,未曾想“无心插柳柳成荫”,反倒把这个玉石生意做大做强了。

时间流逝,如白马过隙,如流水一般川流不息,如流星划破长空一样飞快。到了2007年,一直在外漂泊的他有了回老家的想法,鸟儿高飞,最终眷恋的还是故林啊。

现在,年近七旬的他仍然是那么健康,在自家的院子中养养花草,过着闲情的生活。我的爷爷,一生算不上荣华富贵,但却也是不平凡的,在芸芸众生中他算不上成功,但就光凭他那对生活的希望,对知识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也是称的上“吾辈楷模”!


我的爷爷

徐翌程

我的爷爷中等身材,头发十分稀疏,剩下的头发几乎变得花白。

他出生于1957年1月1日,当时他的家境贫寒,所以仅仅读了三年书,也就九岁的样子,只识了寥寥无几的字,就辍学去工作了。不幸的是,“文革”的魔爪伸向了这个家庭,十年“文革”使得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他辍学后,他一直在割喂兔的草,然后剪下兔毛去卖钱。直到他十六岁进入生产队,在生产队中他干过很多农活,这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爷爷在生产队勤勤恳恳干了九年。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吹动了他想要出去打拼的心,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们一样出去打工办厂。在这几年间,他四处奔波,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如木工、铁匠等,也办过丝织厂、电镀厂等等,但到最后都是因为入不敷出而不得不放弃。这几年,爷爷的工作一直不尽如人意。就这样过了四五年,他办了一个模具厂,总算是稳定下来了!此时,他就成为了“厂长”。又过了三年,他收了一个徒弟,此时,他又变成了“师傅”。但他没有停止奔波,他总是在浙江省内四处奔波寻找生意,有时甚至要去天津,那时候,他的儿子一直是由他的妻子一手带大的。他在外时,总是十分思念家乡。奶奶说,他一看不到自家的烟囱,心里就开始想家了。1999年第一台电脑进入家门,爷爷紧跟时代,开始学习CAD建模。识字不多的他,学会了使用电脑,并且能电脑上绘图,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就这样又过了十多年,我的爸爸在他的影响下,也和他一样做模具,开了模具厂。然后,他也就退休了,这时候,他60岁。但,爷爷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在家后面的一片荒草地里开垦了一块地,用来种植蔬菜,之前在生产队中积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我们吃上了纯天然绿色蔬菜!

他十分爱自己的家人,在外出差时,他总会买来各种各样的新奇玩具给他的儿子玩。一次,他从天津带回来一个用子弹壳做成的飞机,这架飞机做得栩栩如生,很受她儿子的喜爱,后来不小心被玩坏了,他也不骂他儿子,而是用胶水把玩具重新修好。

我十岁生日时,他亲自用松木做了一艘玩具帆船给我,那艘帆船做工十分精细,船底打磨的很光滑,船的甲板与桅杆也做得栩栩如生,尽管它并没有上色,但它依然是我最喜爱的玩具之一!

我的爷爷爱每一个家人,他为这个家庭付出了许多。这就是我的爷爷,一个慈爱又能干的人!


我的祖父

黄愉哲


爷爷出生于1957年1月31日,他是家中的第四子,却因为前三子的不幸早夭,爷爷成了家中唯一的儿子。

1965年,爷爷八岁了,随即他进入小学上学。毕业后又上了初中,但是生不逢时,文革开始了。爷爷只好放弃学业,埋头于田间,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年他仅15岁。

干了一年农活后,曾祖父托人让他去铜匠那儿当学徒工。自此开启他长达一生的工匠生活。爷爷勤勤恳恳,“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浙江省的范围里奔波了一辈子。因此,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有一个真正的工农阶级爷爷。”

19岁时,爷爷外出打工。他曾去过宁波白沙4300部队指挥部做维修工作,也去过上海大机场做白铁工。22岁时他回到慈溪,24岁经人介绍与奶奶结婚,然后在浒山开了一家五金维修店。他一边经营店铺,一边照顾刚出生的我的父亲,一年后他又开始奔波,他到慈溪市建筑设备安装公司工作,加入建筑队的爷爷从此在外地打工。他首先参加了镇海洪塘铁路建设,又在杭州完成了八大桥热电厂十五吨转炉工程,完成这个工程后,爷爷到了杭州半山管道安装公司参与煤气厂、油墨油漆厂以及活性石灰生产厂的工程建设。奶奶戏称那段时间里,爷爷像个陀螺一样四处打转。后来他又先后奔波于温州、萧山、镇海参加生产工作。

29岁时,他又回到慈溪,参加了慈溪热电厂全程建设与投产工作。从慈溪热电厂1986年开始到2018年因污染问题关停,爷爷扎根于热电厂,干了整整32年。32年早已迭代了三代人。从爷爷,到爸爸,再到我。32年,爷爷在慈溪热电厂贡献了整个壮年与中年时期。在热电厂,爷爷这个工龄超过40年的老辈依然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全然没有老工人的架子,伙计们都认为他“老实厚道,谦虚的像个学徒工。”

爷爷是生于新中国,他的人生是那个时代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缩影。爷爷辈们在艰苦的生活,努力打造了新中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应传承这种勤劳的工匠精神,用知识继承和发扬祖辈们用劳动换来的辉煌!

我的外公
何昊天

我的外公,1950年生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金盆村。他的出生刚好赶上新中国成立,见证了外公祖辈们在新时代变迁中留下的足迹。

外公从小就有些要强,学生时代的他各方面都挺优秀,可惜十五岁那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外公只好无奈辍学,刚好初中毕业,就这样,结束了他的学生时代。

初中毕业以后,外公凭借着自己的优异与和谐广泛的人际关系当上了大队民兵营长兼团总支书记。1969年,外公便入伍当兵了。

军营里的他,更是优秀,在云南昆明部队的车兵团当兵的他,获得了许多奖项,如团嘉奖、营嘉奖……当兵期间的他,也曾在战场上奔波。两年的抗美援越,接着又是70~80年的抗美援老,外公便是在战场上成长起来的。

然而,在部队中叱咤风云的外公,却突然得放下这满满的荣誉与深爱多年的绿军装。原因是作为家中第三个儿子的他面对年迈的母亲与心爱的两个妹妹必须有人照顾,两个哥哥成家了,父亲被二哥接走,大哥不愿意与母亲同住,外公只好退伍回来照看母亲。1978年,外公退伍。

外公十分富有责任心,放弃了自己在部队的美好前途,主动撑起了一个家,后来通过相亲认识了外婆,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退伍回去的外公先是在乡公社工作,搞计划生育一块,作为办公室主任的他,刚干不久便毅然辞职,“没人性,难道连孩子也要躲着生吗?!”身为满腔热血的青年,面对诸多小生命的死亡,外公实在不忍直视,愤然离去。

好在外公正直、能干、善良,使得他有着过硬的人际关系,通过朋友的介绍,在乡农机站找了份工作,开车跑运输。也是凭借着这种人脉,才有利于保全他的儿女们。

然而,外公的人生毕竟不是一路畅通。由于农村的落后、封闭的思想,曾祖母在媒婆的怂恿下,要将他最疼爱的妹妹嫁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妹妹不肯,但最终还是嫁了。可是有一天,他妹妹被山里的蛇咬了,外公开车送她去医院,可惜住太偏了,路途遥远,耽误时间太久,最终没有抢救过来。外公悲痛欲绝,自责自己当初没有全力阻止母亲将妹妹嫁到偏远的地方去。

后来外公的儿女们相继出生,家中人多,外公只能单独另外建了一栋房子,因此而负债累累,不得不承包下一辆车来挣钱,为了尽快还清债务,外公在外面没日没夜地跑运输,在路上,还常常免费搭载一些顺路到集市卖东西的路人。因此,外公名声越来越响,方圆几十里的人听到外公的名字都要赞美几句,有运输需要时首先想到的也是外公,外公的运输事业因此越做越好。每次外面跑运输回来,外公都不忘给儿女们带些各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放在当时,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1990年,外公换到了县移民办开车,5年后,又在县农机局当监理副股长。

到了2010年,外公退休,闲不住的他热爱上了钓鱼,常有许多美味的鱼带来给我们吃。

我的外公,生于建国周年,经历了新中国的变化,他拼博、善良、热心、正直、爱孩子,在我心中,他是了不起的,尽管命运也有不幸,但幸运的是,我有这么一位自立自强、果敢有担当的外公!

外公正传

周烁敏


我的外公1953年1月27日出生于慈溪的一个小镇,姓周名新富。如今他头发已斑白而面相始终和蔼,事事只好言相劝或倾情赞美从不恶语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者。这老人就像一个瓷碗,默默收纳着世间万物,细细咀嚼,慢慢品尝着人间百味,谁又知老人年青时又是如何光景呢?

外公自小就吃苦耐劳。他生在逍林镇,家里并不富裕,要经常帮家里干农活,所以是个种庄稼的好把式。外公17岁时远方的教授亲戚下乡时,外公传授他播种、插秧。可以想象,烈日当空,教授抹去前额的汗水,扶着镜框,撑着锄头,聚精会神地看着几个朝气蓬勃的少年眉飞色舞地比划,这情景多么欢快啊!

过了两年,外公与伙伴们一起进了生产连队。始初,生活极为艰苦。插秧的时候没有雨衣,他们只得把麻袋剪开,披着麻袋干活,即使雨衣浇透了身子,也不得歇息。

即使这样的生活,外公依旧过得有滋有味。每天晚上,大伙围坐在一块,总有一技之长的人来吹拉弹唱,碰到熟悉的歌,外公也会吊起嗓子唱两句,有时,外公还会改善一下伙食。例如,农闲的时候清理沟渠,沟渠里有很多黄鳝;还有春天河里总有产卵的大鱼,肥得很,外公他们又可以打打牙祭。我大阿公说:“外公是当时他们队里最能吃苦,最乐观的一人。”

外公在生产连队度过了整个青壮年时期,在外公五十左右时候被调去了浙东化工厂,待遇还不错,供阿姨读完了大学,资助妈妈造了房子。

外公退休后,受教授的影响,外公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怀着一颗求学的心。每周教授都会来到家里教外公《诗经》,给他讲授历史、地理知识,而外公则会如之前一样教教授松田、播种、施肥……而今已逾古稀之年仍常见外公坐在摇椅上读书,夕阳的余晖洒在微卷的书页上,透过老花镜折出橙金的光辉,在昏暗的廊中闪着、耀着。

勤劳、好学、乐观是外公一生的座右铭,虽说时间的长河总是滚滚东流,可外公门前树荫下的一弯溪水任尚能西行。

阿婆小传

马楠楠

阿婆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江西省鄱阳县孔家村,在她出生前,家中已有了三个哥哥姐姐。对于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中的阿婆,上学如同天中的薄云,遥不可及。于是,她总是于麦浪中穿梭,一边做着农活,一边哼着村头听来的戏曲儿。那时,对于阿婆,她的世界很小,只有一个小村。

等外婆长大了些,已是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她多了四个弟弟妹妹需照顾。她日夜洗衣、挑水,做饭。日子一天比一天忙碌,她对唱戏的热爱也与日俱增。村中的戏班子掌事孔大哥找到她,希望她参加。忙着收成的阿婆压着对唱戏的热爱,摇头拒绝:“我还要收麦子,哪有这功夫?”阿婆农务得更勤快了,她用更多的时间唱戏,那时她的戏腔中多的便是源于心底的乐观,虽与戏曲擦肩而过,但仍不失意。

六年后,阿婆的世界变大了,她嫁了个在前土湖的一位师范教师,生了三个孩子,丈夫工作忙,她只好挽起头发,一人操起一个家。阿婆着粗布麻衣,日夜守在家中。她说她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去外头发展。母亲说打那时起阿婆便又担起三个孩子“父亲”的身份,对他们严厉管教。

92年的冬天,舅舅因不愿上学,装病在家。阿婆给舅舅煮了一大碗牛肉面,让舅舅补补身子。而舅舅胃口大好,一大碗吃得不留一点儿。阿婆见舅量无一丝生病迹象,便十分恼火,打骂了舅舅,那晚阿婆房中的灯亮到很晚,夜色中流淌着阿婆温和的曲调,调中隐了份抽咽。母亲说:阿婆的曲调中似有份坚韧。阿婆一人在家中分饰两角,为了孩子的好,逼迫自己放下心中的柔,拿严厉的身份教导孩子。

舅舅说别人家小孩是听着故事入睡,而他却是听着阿婆唱的戏曲儿,阿婆总爱边唱边轻拍舅舅。在阿婆的教诲下,舅舅考上了省内的大学,考中公务员,留在省内一步步当上了教育局的副局长。

2000年,母亲正刚成年,她在阿婆的思想感染下,不愿留于家乡,做个小学教师。她与阿公闹,要到外面发展。争执那几日,阿婆极力劝说阿公,说:“该放手了,这也是对她好,她需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母亲先到了省会南昌开始做房地产,后又奔波至浙江宁波。阿婆在小女离家几年中,唱戏越发多起来,那戏衬情,情又融于戏。阿婆此时的戏中有开明,也有对孩子的爱。拍着她的小肚皮,眉眼窜出满满的幸福。此时阿婆的戏中能听到的大多是那满满的慈爱了。

现在,外婆已年过七旬,她的声音在岁月的浸泡下变得沙哑,但更温暖动听,那曲调中虽无多少技巧,但却注满绵绵深情.

外婆的人生,与戏曲结缘,她的唱腔中所包含的是她的柔情。至今,外婆的戏声仍在家中流淌。

外婆小传

唐梓萱



我的外婆出生于1957年周巷镇井田庵村,小时候家庭条件很差,她上完四年小学后,就去放牛割草,还要照顾弟弟,所以后来外婆常念叨她识字不多,希望我们都要好好学习。

在外婆豆蔻年华之时,又开始分担一些沉重的家庭负担了。她到石棉厂去纺石棉纱,一纺就是八九年,外公告诉我们外婆是厂里的小能手,那时候算工分,外婆总能拿到小组最多的,但她的石棉肺也是在那时候落下的。

24岁那年她成家了,之后便放下石棉纱和外公一起到校办电器厂工作。他们有两个女儿,我的妈妈和阿姨。外公虽然是个技术员,收入勉强可以,但那个时候要供她们两个上学,生活还是十分艰苦,于是勤劳的外公外婆做起了两份工,早上来不及照顾妈妈和阿姨的时候,三点多就早早的把她们两个先叫起来梳理好头发,看着她们再睡下后便和外公一起出门去了。傍晚六点钟急急忙忙地赶回家给两个孩子做好晚饭,自己随便扒了几口饭又出门去打工了,这些忙碌的岁月将她如柔荑的手打磨出满手老茧,十分的粗糙。虽然扎人却充满了慈母的爱与温暖。妈妈总说,外婆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着,也正是因为她的忙忙碌碌才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

我的出生后,外婆便全身心地照顾我。所以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每天幼儿园放学便能看到外婆的身影准时等候在校门口,最开心的是外婆会骑着电瓶车,载着我去公园溜达。每天的朝夕相处使得我的童年记忆里都是她的身影和那份满满的爱。现在小表弟出生了,她又全身心地照顾小表弟去了,她又将满满的爱传递给了小表弟。

这就是我亲爱的外婆,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却又平平淡淡,但她将满满的爱给了我们全家。

王其英传

周钺

我的祖母名叫王其英,与新中国同岁,出生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镇——观海卫。祖母其实原名“王紫英”,紫英,紫英,好像是乡下山野里最常见且生命力顽强的一种野菜,祖母的性格似乎也就像这野菜,坚韧顽强;但因着乡亲们都用方言唤她“阿其(紫)”,于是乎她的名字也就改成了现在的“王其英”。

祖母出生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那时候,曾外祖还是大队里的会计,但这份收入还不足以支撑家里几口人的生活。于是,祖母小小年纪就跟着她的父亲去山脚开荒,种南瓜;又或者学着她的母亲一起纺棉线。那时,虽然生活艰辛,但一家人团坐着吃南瓜饭,已感到满足,那是她幸福的童年。

祖母十三岁时,曾外祖得了一场重病,早早离开了人世。人世的不幸似乎早早地就压在了祖母的肩头,但她却从不向生活低头,反而是更加努力的干活,以维持家用。白天,种地、挑担、拉纤……祖母的肩头有千斤的重担,压得她早早佝偻了背。晚上,还要就着油灯纺棉线,祖母的眼里藏了年复一年的担忧,让她不敢停下踩纺车的脚步。那时,祖母还学着人家去“靠海”,半夜起床,跟着大人,走近十里路去滩涂摸泥螺。她人小,被挤在人群中,艰难地摸着泥螺,但半天也没有一碗;甚至还会被别人欺负,被大孩子故意抢走泥螺,只好空手回家。这使她又恨又气,于是第二天起得更早,壮着胆量一个人偷偷去,才算有所收获。可以说,祖母是被贫穷逼着长大的。

再后来,祖母就嫁给了祖父,并生下了姑姑和我的爸爸。这时正值改革开放,一切都似乎开始有了盼头。祖母和祖父一起种地,供自家吃也拉到很远的市场上去卖,祖母也去厂里做工,这样来钱更快。但无论怎样,祖母和祖父唯一的念头是要把孩子拉扯长大,一定要供他们读书,因为读书才能有出息。后来姑姑考上了最早的慈溪卫校,再后来爸爸考上了大学,祖母说,那个时候心总算能定下来了。

这就是我的祖母,勤劳朴实、坚韧顽强,就像那山野里的紫云英,你以为被冬天的霜冻坏了,来年春天却开出繁盛的花。

父亲传记

汪若曦


他中等身材,一幅严肃的面孔,不怒自威,这位颇有教授气质的男人便是我的父亲。

1983年,父亲出生于安徽宿松的一个佐坝乡中,五岁时爷爷便患癌病逝了,奶奶拉扯着三个孩子成长,日子一直贫穷困苦。

六岁时的他,早已开始下田干活,和奶奶插秧、锄地,在烈日炎炎下总是晒得身上皮一块块脱落,就在那时,一个要好好学习改变命运的想法已深深埋在了那个男孩的心里。

父亲八岁时,到了上学的年纪。尽管家里一直需要这位“劳动力”,但在父亲不停的哀求中,奶奶还是把父亲送进了离家很近的学堂。尽管每天清晨父亲要在农田里“奋斗”上两个小时才可以最后一个奔进教室,而放学后却是第一个跑进家门的学生,只为利用一切课余时间来帮衬一下辛劳的奶奶。所有的体力劳动给这个充满能量的少年身上都没有留下印记,但每次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催促他交学费的那段经历却深深印在了这个少年的心里。从教室走进老师办公室的路程是无比的漫长,尽管那满眼充满怜爱的老师用最温柔的声音讲出一番含蓄的话语,但父亲的脑海里只有“学费”两个字在不停的循环播放。踏出老师办公室步入教室的那一刹那同样无比艰难,父亲不敢正视同学们的目光,父亲默默地低着头,尽管如此,但他仍需要面对眼前的因境,他开始抄书本,紧紧握住那又短又直的笔杆一笔一划地抄,脑子里只想着这样可以省点书本费。

1993年,父亲10岁,奶奶改嫁,家中陆续又添了两个孩子,尽管生活依旧比较艰辛,但老实辛劳的继父给家中带来了许多的温暖和喜悦。这时的父亲也偶尔可以像个孩子(尽管他就是个孩子)一样在奶奶面前撒撒娇,同样感受着来自于那位父亲的关爱。

父亲

何陈好

父亲出生于一户普通的农户家庭,祖上几代都是农民,爷爷靠种地为生,父亲一做完作业就被爷爷要求去地里干活,有时晚上独自管一大片西瓜地,防止小偷偷西瓜。

刚开始上学的时候,父亲成绩不好,后来老师了解到家里情况,放学后留父亲作业辅导,用当时老师的话说不学会不准回家。面对这种情况,父亲咬牙坚持,不断努力,渐渐地父亲的成绩提上来了。大概从三年级开始,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数学,被老师推举为数学课代表。后来上初中,父亲的成绩也一直保持前列。进入高中,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生了一场病,被迫休学。最后考了一个很普通的大学。每次父亲跟我说起这段求学经历,总是悲伤不已,错过了一次改变命运的大机会。

大学毕业后,父亲先是在一家汽车4S店工作,后来因家里有亲戚做塑料生意,便辞了工作回家做塑料生意。这期间,他认识了我母亲,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交流,两人互相认可对方,自此两人简单的结婚。后来就有了我,所以打我小时候记事起,周围便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塑料。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当地政府关闭了很多家塑料市场,同时也清退了个人塑料加工厂。没办法,父亲的只能结束塑料生意,另谋出路。

面对这坎坷的命运,父亲再次重拾信心,先是在观海卫附近找了一份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终于获得了工厂领导的认可,特别得到上级领导杨工的赏识。后来杨叔叔几次跳槽到其他工厂,父亲也一路跟随,最后他们在杭州湾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上班,一直工作至今。父亲一直很感谢杨工,是他人生中的贵人。

合资厂工作轻松,休息时间也比较充裕,父亲在周末的时候,就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我。有时我作业做得有些累了,就会发点小脾气,父亲会在一旁安慰我,说:“孩子先苦后甜,遇到挫折不要抱怨与气馁,要努力接受现实,相信你是最棒的!”随后父亲拿来我爱吃的食物,让我先吃点东西,休息一下,调整好心态再继续做。有时,我遇到比较难的数学题做不出来,感到非常伤心与失落,父亲一眼看出我的心思,就坐到我身旁,耐心地讲解给我听,一种方法不懂,再换种方法讲,直到我完全理解为止。除了辅导作业外,父亲比较了解我是个内向的女孩,会利用空余时间带我和弟弟出去走走散散步、谈谈心、运动运动……

这就是我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在我心里,他永远是伟大的、不平凡的。

 母亲小传 

胡一茜

我的母亲出生于1980年11月6日,在慈溪高王的一户养蜂人家中。

母亲刚上小学那年,她妹妹出生了。母亲每天白天在学校上学,因为外公外婆忙于养蜂,母亲放学后就得照顾刚出生的妹妹。

因为家庭条件不富裕,六年小学的时间,母亲每天都过着一样的日子,白天上学,晚上照顾妹妹。母亲小学毕业后,妹妹上了幼儿园,母亲每天就埋在学习里,但三年后母亲只读了中专。母亲小时候就想当一名医生,就在中专学了五官专业。尽管母亲没有在一个好学校,但她依旧为梦想而学习。又是三年,在高考这个重大的事情中,母亲失利了。母亲没有放弃,她又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再次备战高考。

高复后母亲进入了上海复旦附属学院就读临床医学。大学毕业后,母亲考了口腔医师,正式成为了一名牙科医生,经历种种困难的母亲终于实现了她的梦想,外婆还说她有一个永不言败的孩子。

母亲在百草堂工作,五年后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父亲。在2008年,他们结婚了,2009年的10月15日我出生了。

母亲因为我的出生辞掉了工作,她每天忙完家务就对着什么也不懂的我咿吚呀呀地说个不停。

三年后,我上幼儿园了。母亲开始在家里开诊所,每天有进进出出的病人,都由她一个人忙活。又过了四年,我开始上小学了,母亲也就多了一份任务。我上三年级时,母亲就决定白天出去上班,晚上在家给别人看牙。母亲也许这一生都离不开医学了,她在人健药业上班,时不时的加班也抵不住晚上回家后她要给人看牙的动力。

母亲总会告诉我她的人生阅历,也许在这方面她就是我的老师。母亲没有被困难所打倒,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为梦想努力,永不言败。

 我的母亲 

施品言

我的母亲出生于1983年,诞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当时家里人口众多,经济条件比较差,农村里又普遍重男轻女,母亲和外婆有时候甚至吃不到饭。外公外婆不分昼夜地工作,小小的母亲不但早早学会了照顾自己,在比她小六岁的阿姨出生后,还学会了照顾自己的妹妹。常听外婆说起两姐妹小时候的事,说得最多的就是在母亲9岁那年,一个夏季的夜晚,雷雨后大风呼啸,外公外婆还在上夜班,3岁的阿姨一直哭闹不休,母亲实在哄不好她,眼看她哭得声嘶力竭,满面通红,怕阿姨哭出病来,家里又没人帮忙,母亲只好背着阿姨走夜路去找外婆。夜里的视线特别差,雨后的路又泥泞不堪,湿滑无比,特别是最后的那一段小路,一边是高耸的油菜花田,另一边是奔流的河水,每每说到这里,外婆总是满眼含泪,后怕不已。从此以后,外婆很少上夜班了,她说怎么样也没有两个女儿的生命重要。

但母亲却从不和我说这些。她总说她的童年比我的有意思多了:她说她们放学很早,作业很少;她说小伙伴们一起抓泥鳅、捕蜻蜓,还烤蝉吃;她说她为了捉蝌蚪掉下河、抓龙虾掉下河、骑自行车又从桥上掉下河、去救快溺水的小孩结果差点两个人都沉底,她说她是有九条命的小猫;她说她陪着外婆一起推着三轮车卖自家种的西瓜,外婆不敢大声叫卖,于是小小的她捋着袖子就喊:卖西瓜啰,卖西瓜啰,两毛一斤,包甜包红。瞧,我的母亲就是这么一个坚强又乐观的人。

随着家里条件慢慢好转,母亲也按部就班的在农村上完了小学和初中,虽然当时农村里家庭教育几乎可以说没有,但凭着母亲本身耐心又认真的性格,她的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又因为她从小就忙着给家里干活,各种劳动教会了她做事有条不紊,组织协调起小孩来趁心应手,所以她一直是老师的小助手。中考结束后,母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宁波师范学校,这在当时她们村里还是第一个,村里的人都觉得母亲以后的路稳了,女孩子当个老师挺好的。外婆也说母亲从小就没怎么让她操心,连上个学都没怎么花钱,学校还有补贴。五年的师范生活,母亲几乎没向家里拿过钱,她利用课外的时间,给自己找了不少兼职做,从一开始的发传单、做推销,到后面当家教、做实习,母亲一步步充实着自己。毕业后以优秀毕业生、双向分配的名额回到了家乡当起了小学教师。有时候母亲也不无遗憾地跟我说,没能去真正的大学开开眼,挺可惜的,她希望我能替她好好看看,体验精彩的大学生活。但转头她又会跟我说,当小学教师挺适合她的,她很喜欢,每个人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我也应该有我自己的人生路要走,她的希望只是她的想法,我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是关键。瞧,我的母亲就是这么一个总是努力向前看、尊重他人的人。

21岁的母亲当上了小学教师,还是一如既往地用她无比的耐心、认真的态度,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她用敬业的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同,她对学生严肃又耐心的做派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她是一名英语老师,却早早做起了班主任的工作。20年的教育生活,她多次被评优,随带班级被评为镇优秀班级,自己也被评为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我的母亲这一路走来,其实一直很辛苦,童年时生活条件差,长大后又一直工作繁忙,听奶奶说母亲怀孕后也一直都没有请过假,我出生的前一天都还在给学生讲课。我出生之后,工作家庭两头忙,就更辛苦了。但母亲在我面前,从来没有说过消极的话,总是以积极地态度面对我。我热爱我的母亲,在我心中,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她那坚强、乐观、努力向前看的精神是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查看全文
相关主题:

作文点评

相关作文